困頓之處必有希望,2009年也是孕育新機的一年,電力供需緩和為結構調整帶來機遇,直購電試點重啟電力體制改革,智能電網破繭而出走向現實……這一切努力都令我們對未來充滿期待。
1、智能電網發展計劃公布
國家電網公布智能電網發展計劃,并披露了智能電網建設的時間表。國網表示將分三個階段推進“堅強智能電網”的建設:2009年至2010年為規劃試點階段,重點開展“堅強智能電網”發展規劃工作,制定技術和管理標準;2011年至2015年為全面建設階段,初步形成智能電網運行控制和互動服務體系;2016年至2020年為提升階段,全面建成統一的“堅強智能電網”。
國網明確表示中國發展智能電網將走與歐美不一樣的路,智能電網將包含電力系統的發電、輸電、變電、配電、用電和調度六個環節,而不僅僅局限于配電和用電側。“清潔能源裝機比例達到35%,分布式電源實現即插即用,智能電表普及應用。”國網描繪了一幅美好的智能電網藍圖。
7月份,國網在其年中工作會議上拿出智能電網的詳細部署,在11月3日的中國清潔能源峰會上,國網中國電科院副總工程師胡學浩透露,國網將在明年初出臺智能電網發展規劃綱要和關鍵技術研究框架等兩個重要文件。
點評:“智能電網”是一個新詞,歐美提出這個概念也僅僅幾年時間;“智能電網”更是一個熱詞,從電網企業大打“智能”牌,到行業內大大小小的“智能”研討會、論壇,再到眾多城市趨之若鶩的智能電網規劃試點,言者海闊天空,行者蔚然成風。“智能電網”是什么?內涵很豐富,可以說是“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現在做一定義似乎還為時尚早;“智能電網”能做什么?很好很強大,但一切還只在規劃試點之中。畫餅不能充饑,望梅難以止渴,智能電網的建設要從每一個細節做起,哪怕一次微小的突破都是一個進步;要有各方力量的積極參與,哪怕一點微薄的力量都能聚沙成塔。這里要強調的是,智能電網不是一個筐,別啥都往里裝。
2、電價調整方案出臺
11月19日,國家發改委出臺電價調整方案,宣布自11月20日起全國非民用電價每度平均提高2.8分錢;對發電企業銷售給電網企業的上網電價做了有升有降的調整,陜西等10個省區市燃煤機組上網電價適當提高,浙江等7個省區市適當下調;暫不調整居民電價,未來居民用電將逐步推行階梯式遞增電價。
此次調價主要目的是為統籌解決去年火電企業上網電價上調對電網企業所造成的影響,同時將提高可再生能源電價的附加標準,并適當調整部分地區脫硫電價的加價標準。
國家發改委同時要求各地研究對居民用電推行階梯式電價改革方案,未來將對居民用電分檔定價,對基本電量保持較低的電價水平,用電越多,電價越高,以促進節約用電。
由于煤炭價格上漲,去年8月20日國家發展改革委將全國火電機組上網電價每千瓦時上調了2分錢,但電網銷售電價沒有調整,使得電網企業購電成本驟增,經營出現虧損,影響電網正常發展。近年來,中國燃煤機組普遍安裝脫硫設施,使得電網企業需支付的脫硫加價資金增加,需要通過提高銷售電價疏導。另外,中國風電、太陽能發電等可再生能源迅猛發展,目前在電價中收取的可再生能源電價附加資金不敷使用,需要提高標準。
點評:去年上網電價的調整壓縮了電網企業的利潤空間,本次調價的主要目的就是要解決這個歷史問題,理順電價關系。但調價舉措同時也顯露出另一層意思,即上游資源產品的價格浮動Z終將會向下游傳導。盡管目前這種傳導的方式還于行政審批,但在可預見的未來,當市場傳導機制形成以后,這個傳導過程就將是自動自發的了。只是從行政審批到市場調節的轉換過程中,政府還有太多的工作要做。
3、“十一五”小火電關停任務提前完成
7月30日,國家能源局在北京表示,截至今年6月30日,全國已累計關停小火電機組7467臺,總容量達到5407萬千瓦,提前一年半完成了“十一五”關停小火電機組任務。2007年3月,*總理在十屆全國人大五次會議上提出了“十一五”期間關停5000萬千瓦小火電機組的目標。
有數據分析指出,關停這5000多萬千瓦火電機組,相當于每年節約原煤6240萬噸,減少二氧化硫排放106萬噸,減少二氧化碳排放1.24億噸。
但是淘汰落后小火電的工作仍然任重道遠,除了這些被關停的小火電機組外,中國仍有20萬千瓦及以下能耗高、污染重的純凝火電機組約8000萬千瓦。金融危機為關停小火電提供了有利時機。由于金融危機的影響,全國的電力供需矛盾處于緩和狀態,再加上每年新增的電力機組,保證了小火電關停未對中國能源供應造成實質影響。
點評:在距哥本哈根氣候變化會議召開還有兩周不到的時候,中國政府提出了控制溫室氣體排放目標,到2020年,中國單位國內生產總值二氧化碳排放將比2005年下降40%至45%。有分析指出,承諾減排45%或將使中國GDP損失超過5000億元。有統計資料顯示,“十一五”前四年關停千萬千瓦小火電導致約40萬人下崗。為了實現45%的減排目標,中國火電行業還將淘汰落后產能8000萬千瓦。
節能減排需要承諾,更需要行動。這次政府提前一年半完成“十一五”小火電關停目標,成果實屬不易。我國能源資源以煤為主,客觀上決定了以燃煤火電為主體的電源結構,目前火電占整個發電裝機容量的70%以上。2006年初的統計數據顯示,我國10萬千瓦及以下小火電機組容量1.21億千瓦,占整個火電裝機容量的30%。要將這些性能差、能耗高、污染重的小火電機組淘汰掉,實在是電力工業中節能減排的重點和難點。
4、煤炭訂貨會被終止
12月15日,國家發改委發布《關于完善煤炭產運需銜接工作的指導意見》,終止了一年一度的全國煤炭訂貨會,取而代之的是網上匯總的方式,價格由雙方議定。國家發改委對2010年煤炭產運需銜接工作提出指導意見和運力配置框架方案,將不再召開往年的煤炭產運需銜接視頻會議,也不擇地進行產運需銜接合同匯總,而是進行網上匯總。
在此次發布的《意見》中,國家發改委明確表示,要“積極穩妥地推進電力市場化改革,完善煤電價格聯動機制……設置煤電聯動Z高上限,適當控制漲幅”,并鼓勵電煤雙方在市場化的背景下簽訂3—5年的電煤供應協議。據悉,國家發改委正在制訂一個輔助煤電企業雙方自行談判的配套文件,以保障這種長期協議的實施。
點評:“市場煤”、“計劃電”是煤電雙方糾結的根源*。1993年我國開始進行煤炭價格部分市場化改革,為確保電價穩定,設定了國有大型電廠的電煤價格。“計劃煤”與“市場煤”價格雙軌制度從此形成,全國煤炭訂貨會涂抹著計劃經濟的色彩蹣跚踽行至今,并為貫穿2009年的煤電雙方強力頂牛局面埋下了伏筆。
在這個從2006年開始稱為“煤炭產運需銜接會”的訂貨會上,煤電雙方常常不歡而散。所有的郁結在2009年初集中爆發,談判雙方互道“拉倒”,煤炭訂貨會喪失了其基本的功能。政府淡出雙方談判無疑是明智之舉——體制建設到位,煤電僵局將成昨日煙云。
5、三門核電站開工
4月19日,三門核電站一期工程開工。三門核電站是中美兩國Z大的能源合作項目,在*使用第三代先進壓水堆核電(AP1000)技術。三門核電站一期工程總投資400多億元人民幣,共有2臺機組,裝機容量2×125萬千瓦。
作為首座AP1000核電機組,1號機組采用模塊化施工方法建設,計劃于2013年建成發電,2號機組計劃2014年建成發電。三門核電站Z終將建設6臺這樣的機組。三門核電站同時是*三代核電技術自主化依托項目,中國Z終將實現自主設計、自主建造、自主管理、自主運營AP1000技術核電站的目標。
2006年12月16日,中美兩國政府簽署了合作建設先進壓水堆核電項目及相關技術轉讓的諒解備忘錄。2007年7月24日,中國國家核電技術公司等部門與西屋聯合體簽署了第三代核電技術轉讓及核島設備采購合同。根據協議,中國引進美國西屋開發的第三代先進壓水堆核電(AP1000)技術,并在浙江三門和山東海陽建設兩座AP1000核電站。
點評:第三代AP1000技術在中國“落戶”,同時帶來了對核電安全問題的憂思。三門這個“*”的核電站安全嗎?以前我國建設核電站都是跟著別國的步子走,那些“洋為中用”的核電技術早已得到了實踐檢驗,至少應該是成熟的?,F在這個沒有先例、從未投入過運行的AP1000技術在中國應用,未免讓人忐忑。
但這能成為棄用AP1000的理由嗎?顯然不能,如果不敢邁出*步,中國怎么能在能源轉型中占據自身的優勢呢?現在內陸建設核電的呼聲日高,步伐漸快,在此熱潮下,相信對于核電安全問題的考量當是重中之重。
6、國網入主平高許繼
7月17日,平頂山國資委與國家電網公司技術裝備有限公司簽署了《關于劃轉平高集團股權之國有產權無償劃轉協議》。根據該協議約定,平頂山國資委將平高集團股權無償劃轉給國網裝備公司。劃轉完成后,國網裝備公司將成為平高集團的*股東。
就在同一天,中國電力科學研究院、平安信托和許繼集團也簽署了一份《合作框架協議》。在該協議中,許繼集團“以剝離非主業資產后的凈資產評估值為基礎進行增資”,由中國電科院認繳。增資完成后,中國電科院、平安信托將分別持有許繼集團60%、40%的股權。此后,平安信托將選擇適當時機把所持的40%股權轉讓給中國電科院。
國網裝備公司和中國電科院,一家是國家電網公司的全資子公司,另一家則是國家電網公司直屬的科研單位之一。成立于2008年的裝備公司,主營業務為工程承包、設備監理、電力設備制造等;早在上世紀50年代就已成立的中國電科院,則主要從事發、輸、配、供、用電等各個環節的技術研究工作。